《友善应从娃娃抓起》

                                                      友善应从娃娃抓起
                                                        作者:陈彩珍
    前年年初我姨母的儿子,我表哥结婚。今年2月,表嫂生下了一个女孩儿,姨母乐得合不拢嘴,这不,终于当奶奶了嘛。给孩子摆满月酒的时候,有人问姨母:“给孩子起名字了吗?”“她妈妈起的,叫“友善”。”
    这让我想起去年表嫂曾经跟我讲过的一件事,一件让她无比羞愧无比内疚的事。
    表嫂说,她三年级的时候,班上转学过来一位女孩儿。女孩儿胖胖的,戴眼镜,她十分真诚地对大家说:“希望能和大家交朋友,一起玩儿。”可是大家对她并不友好。她经常会被班上的同学捉弄,男同学会把小蟑螂小虫子偷偷放到她的抽屉书包,女同学会把她当作课后谈资。大家都嘲笑她近视,当面叫她“肥妞”。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周围就必定会产生一片嘘声。嘲笑和冷漠仿佛无处不在。有一次英语课,老师要求每个人轮流上台背诵课文。轮到那个女孩时,她才刚从座位上站起来,周围就传来窃笑声,她低着头,双腿瑟瑟发抖,最终红着眼走上了讲台。她额角冒着偌大的汗珠,脸色苍白,嘴唇颤抖,还没背完第一句就泪流满面,哽咽到发不出声音。那哭声就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针,扎在表嫂的心上,狠狠地刺穿一个洞来。表嫂说当时她多想冲上讲台,抱抱那个女孩儿,对她说不要怕。然后紧紧地握住她的手,给她勇气和力量,和她一起把课文背完。
    可是表嫂说她不敢。她害怕当那只被枪打的出头鸟,害怕做了出头鸟之后她就是下一个被集体抛弃的人。“后来呢?”我轻声问到。
“那天她哭着跑回家,在半路被车撞到,在医院住了很久,之后就转学了。”
表嫂说,如果当初大家都友善对待那个女孩儿,而不是都欺凌她,也许那场车祸就不会发生。虽然自己没有直接去欺凌她,但是看到她被欺凌而无动于衷,实际上与直接欺凌她没有什么区别。至今羞愧和内疚都经常会在她心中翻滚,不能散去。但这也提醒着她:要与人为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年11月8日,“友善”被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共十八大中提出。它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出于善意的友好”,是“友善”这个词对于人际关系的完整诠释。因为不友善对人产生的影响不仅仅会是身体上的创伤,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无形的创伤。它让被不友善对待的人感到自卑,害怕,惶恐不安,甚至会因此而对生活感到绝望。
    2014年12月,广东某学校两女生遭十余名同学排队轮流扇耳光的视频在微博上成了热门话题。2016年3月,安徽省某实验中学的高三女生,遭到同班3名男生下“春药”,之后又被威胁如果找老师或报警就用“砒霜”毒死她的恐怖经历。而在今年刚刚过去的6月下旬,北京市某中学学生在厕所受辱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学生被逼吃粪便,内容细节令人作呕,不忍直视。
    种种欺凌现象让网友们无不震惊愤怒。然而像这样最终进入公众视野的欺凌,不过是冰山上的一角,还有很多孤零零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的孩子;受到侮辱和侵害的孩子,不被我们所知......对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对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在我看来,建立专项规章制度进行干预及整治固然重要,但杜绝欺凌的根本在于从小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
    友善有着深刻的思想和历史渊源。《三字经》里开篇即道: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友善不仅是一切人格与品质的起点,也是一切道德与品质的归宿。它是一种道德情感,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因此,在我们教会孩子如何打败数学,逆袭英语的同时,友善也应当成为道德责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应该被着力倡导,并且应该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通过友善价值观培育,引导孩子尊重他人,理解和体谅他人,信任与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互敬互让,使逐渐形成友善的良好品格。
    去年3月,表嫂辞去了原本的高薪工作,带着对当年那个女孩儿的愧疚,转行当了一名幼儿园老师。从此,教会小朋友们待人友善,将校园欺凌扼杀在摇篮之中成为她最重要的工作。她说,她要在每个孩子心中播下一颗友善的种子,这样等它生根发芽,便会蔚然成风,营造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表嫂抱着她的女儿,轻声对她说:“友善,友善,我把你唤作友善,让我们时时刻刻都记住要与人为善。希望你友善待人,也希望别人能够友善待你。”
    怀中婴儿露出甜糯糯的笑。